一、政策背景
在全球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力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零碳園區" 已從一個新興概念迅速演變為全球綠色發展的前沿實踐。作為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環節,零碳園區正以其的發展模式和顯著的環境效益,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多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推動園區低碳轉型
1、江蘇省開展碳達峰碳中和試點建設
2、安徽省組織申報零碳園區
3、廈門市開展工業園區綠色智慧微電網試點建設
4、湖北省開展零碳園區建設和組織申報
二、零碳園區的建設
1、筑牢能源安全防線
我國煤炭消費占比超 50%、石油對外依存度達 72%,能源安全承壓。零碳園區通過 “分布式可再生能源 + 智能微網" 實現區域能源自給,如鄂爾多斯園區 90% 能源自供、年減外電依賴 12億度,青海海東園區年消納綠電 80億千瓦時。儲能技術破解新能源波動難題,若建100個千萬千瓦級園區,年可替代標煤2.3億噸、減進口原油1.2億噸,形成 “綠色護城河"。
2、激活產業綠色動能
零碳園區不是簡單減排,而是通過重構要素催生增長:無錫園區靠 AI 能源管理提升能效 38%,企業單位產值能耗降 42%;粵港澳園區吸引制造企業,形成 500億元綠色產業集群。高耗能企業借碳循環降本,新興產業依托零碳場景迭代技術,園區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 3.8%(較傳統園區高 1.5 個百分點),成為創新孵化器。
3、破解區域發展矛盾
零碳園區打破 “環保與增長對立":長三角示范區通過 “碳指標換空間",生態敏感區新增工業用地 1.2 萬畝、引投資 800 億元;曹妃甸園區實現噸鋼碳排放 0.3 噸(行業平均 1.8 噸),既護生態又保產能。浙江麗水通過 “碳積分換土地",三年 GDP 增速年均提 1.2 個百分點,實現 “兩山" 雙向轉化。
4、提升國際規則話語權
面對全球碳中和競賽,我國以《零碳園區建設規范》輸出標準,無錫、鄂爾多斯經驗成 “中國方案"。在 “一帶一路" 沿線,中老鐵路零碳經濟帶向東南亞輸出技術包,助其降清潔能源成本 30%,帶動我國新能源裝備出口增 47%,通過 “技術 + 標準 + 資本" 重塑全球氣候治理格局。
三、安科瑞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解決方案
安科瑞作為專業的智慧能源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能為零碳園區建設提供包括碳計量電表、分布式光伏、分布式儲能、電動車有序充電以及園區智慧能源管理平臺等解決方案,為零碳園區的建設提供“云-邊-端"一體化解決方案,利用“云邊協同"智慧策略幫助園區充分利用好新能源,明確降碳成本效益路線圖。
1、碳電表
碳電表是一種新型的計量工具,它的出現是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計算企業在電力使用中的碳排放。它的工作原理是根據實際電能消耗的計量數據,動態計算并按照使用條件、區域等因素更新電碳因子,也就是平均每度電所蘊含的碳排放量。這個數值是實時更新的,能夠真實反映企業電力使用中的碳排放情況。碳電表的出現對于企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有了這些數據,企業就可以追蹤產品生產過程的碳排放,根據碳排放情況優化電源結構,制定更加綠色低碳的生產模式。
AEM96三相多功能碳電表,集成三相電力參數測量、分時電能計量及碳排放統計,根據不同使用工況的電碳折算因子集成碳結算功能,包含12組碳排放值及對應的碳排放因子,它能夠實時計算并給出企業生產用電帶來的碳排放量,讓碳排放像電能一樣方便記錄,配合安科瑞碳資產管理平臺,大大簡化企業的碳排放統計工作。
2、安科瑞AcrelEMS 3.0微電網智慧能源管理系統解決方案
AcrelEMS 3.0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對企業微電網分布式電源、市政電源、儲能系統、充電設施以及各類交直流負荷的運行狀態實時監視、智能預測、動態調配,優化策略,診斷告警,可調度源荷有序互動、能源全景分析,滿足企業微電網能效管理數字化、安全分析智能化、調整控制動態化、全景分析可視化的需求,完成不同策略下光儲充資源之間的靈活互動與經濟運行,為用戶降低能源成本,提高微電網運行效率。
2.1 平臺架構
2.2 平臺功能
1)系統總覽
“源網荷儲"等全量運行數據,存儲展示、狀態檢測、運行告警。直觀展示微電網系統電量、碳排、成本、設備運行等各類數據。實時呈現微電網電力數據流向和設備安全情況。
2)微電網運行監測
支持電站拓撲、光儲充監控、環境監控、策略執行、收益結算、態勢感知等。
3)功率預測
多源數據整合:基于氣象數據、歷史運行數據、電網數據了解電力系統的運行狀況。
高精度預測模型:機器學習算法能夠自動學習并適應不同條件下的變化趨勢,確保預測結果的準確性。
4)優化調度
基于能耗優、成本低和碳排放少的經濟優化調度;考慮電網供電力平滑與電壓穩定的安全運行調度策略;需求側響應電網互動策略。
5)協調控制
6)碳排管理
對企業、部門、區域碳排進行監控;碳排統計、同環比分析;支持月、年碳排報表;生成碳盤查報告;
7)能源規劃
基于負荷信息、設備信息、市場信息、地理信息等內容進行優化配置,提供經濟的容量配置方案。
四、相關硬件
除了智慧能源管理平臺外,還具備現場傳感器、智能網關等設備,組成了完整的“云-邊-端"能源數字化體系,具體包括高低壓配電綜合保護和監測產品、電能質量在線監測裝置、電能質量治理、照明控制、充電樁、電氣消防類解決方案等,可以為虛擬電廠企業級的能源管理系統提供一站式服務能力。
五、結語
零碳園區的建設,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必然選擇,也是人類向可持續發展轉型的實踐。從理念萌芽到技術落地,從單一探索到模式推廣,其每一步都凝聚著對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的思考,見證著綠色低碳技術的突破。
它不只是能源自給、碳排平衡的空間,更承載著未來城市的想象 —— 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循環經濟減少浪費,智慧管理提升效率,人與自然從 “索取" 走向 “共生"。其成功是對 “綠色發展" 的印證,也為全球低碳轉型提供了樣本。